徐爱国:中国法理学的“死亡”
也就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非说上位者控制下位者,而是上位者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如有的先生认为,楚地帛书本《周易》经传文,多半来自齐学。是故天之义刚健动发而不息,其吉保功也。另一方面,指‘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说卦》),以发展和完善人的德性人格,如果说《系辞》重在前者,那么《要》则更强调后者。(注:上引《说卦》一、二章则见于帛书《易之义》篇。而全面的学易之道,还是应当兼三才。
如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其次孔子说明他在学易方面与祝卜的不同,他强调,我观其德义耳、吾求其德而已。其八,子思子的尽性说和孟子的尽心说是先秦人性修养论的精华。
而由此,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即进入了人性论的主轴。人性论或心性论即成为儒家思想发展的主导线索之一。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宋明儒学一般以理气二元论为其思想基本框架,而在此之下,学者将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人皆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且认为前者是纯善的,是孟子所谓人性善的根据,后者则有善有恶,因气禀的清浊厚薄而有刚柔愚智善恶的区别。
阮元、傅斯年、笔者和张法的论述大致上可以划归为一系。第58号简曰:有眚(性)有生,呼生。
同时,对于通过道德实践而成己成德,孟子说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它们同样是知性的工夫。生字的构形及其会意都暗含着宇宙生成论的涵义。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从本质上看人类是一种理性动物。从功能上看,性与命德具有类似作用,故将后二者看做前者的来源,这似乎是恰当的。
人性的判准在于天理,而不在于人欲。比照宓子贱、世硕等人的相关说法,这两篇竹书的性说更为原始,它们没有谈论人性善恶的问题。无论从字形还是从概念来看,性的产生均不以是否从心从生为标准16。顺便指出,《性自命出》云: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
另一种是董仲舒的阴阳情性说(参看《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等篇),此说可能发端于荀子所谓性者,天之就也。子思人性修养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对于工夫次第及其境界的论述上。
进入汉代,阴阳五行成为了普遍适用的思维方式,董仲舒至《白虎通》一系的学者认为性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性概念统包性情,狭义的性概念则与情相对。蔡姞簋、叔㑛孙父簋都有永命弥氒(厥)生的铭文,而弥氒(厥)生与《诗·卷阿》弥尔性的意思很相近,其句式相同。
从心,从生,生亦声……本义指人的本性……由人的本性引申指生命、生机……性是与生居来的,所以‘性也是‘生的孳乳分化字。相反,从生到性,则是一个复归其本原和追问其所以然的过程。简言之,性这一概念首先是在人们对于其自身生命(如寿命)及对于百物生命在其自身之本原的追问中提出来的。孔子弟子是人性善恶问题辩论的正式开启者。物至知(智)知,然后好恶形焉。与竹简《五行》相对,性是《中庸》的一个基础概念。
不过,汉代的性情说有两种,一种是刘向的性阴未发、情阳已发说(参看《论衡·本性》篇),与上引《中庸》两句话有关。其中最适当的例子是人置身于礼乐实践中,通过礼乐的实践而完成实践主体的修身任务。
同时,他又将此一概念的历史演变划分为九个时期2。第12号简曰:有天有命,有地有形。
而战国两汉诸子和宋明诸子关于性概念内涵的争论,其实都是围绕人性善恶问题的争论而展开的。生命由生命两个词素合成,是以生—性—命—天的思想系统为背景生成的概念。
其根源性是天或天命,其本原性是在己的天命或命分,其差异性是人禽之别及人与人的差异,其本质性是确定人之所以为人的决定因素。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又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条引文出自《论语·阳货》篇,它们表明孔子已具有人性修养论的相关说法。从外延看,它又比较重视喜怒哀悲的情感内容。3. 唐君毅:《中国哲学导论:原性篇》,见氏著《唐君毅全集》第18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1—85页。
其二,性来源于天命,是天命的下落和转化,而人物禀受于己身之中。这两个从西方传入的概念虽然与中国传统中的人性概念在含义上有交叉部分,但无疑其间的差异更大。
10 另外,humanity一词也可译作人性。人性是善的、有罪的,还是自私自利的,以及自由与理性的关系,通常被认为是人性概念的内涵。
不仅如此,在现代汉语中,中国传统中的性和人性概念同样受到西方自然和人性概念的严重影响。心之官则思,以此心思之动而尽此四端心之生发,其具体方法包括操存、涵养和扩充。
8. 方朝晖:《先秦秦汉性字的多义性及其解释框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当然,此种恶不是已然之恶,性恶是从顺是而导致偏险悖乱的后果来说的。7. 丁四新:《生、眚、性之辨与先秦人性论研究之方法论的检讨——以阮元、傅斯年、徐复观相关论述及郭店竹简为中心》,见拙著《先秦哲学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生的引申义有出生、生育、发生、产生、生产、生存、活着、生命、天生之物等义19。
19. 生字义,可参看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第2575—2577页。性是生的同源字和孳乳字。
其六,郭店简《性自命出》建立了一个由天、命、性、情、心、道、教和仁、义、礼、乐等概念组成的思想系统,其意义十分重大。而现代汉语语境的形成,则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东西文化的交涉、交融下进行的。
集中起来看,本篇竹书的人性修养论集中在心上。生命是命分的现实化,寿命寿夭是其现象化。
最新留言